《心》读后感¶
读完心之后,我回忆了一下书的内容,留给自己影响最深的是先生的和K。
作为我的主角,自不必说,年轻的大学生有种青春的自来熟,仅因为在海滩上的一面,就展开了与先生的认识,如果不考虑剧情的需要,那么主角的大胆是让我吃惊的。主角看见与众不同的先生,便选择每日去海滩寻找认识说话的机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建立联系,让我很羡慕主角的勇气与行动力。先生虽然不反感主角的热情,但是始终保持冷淡的距离感,有些许你希望认识我是你的权利恰好你的行为我不反感所以没有理由驱逐你,遇到冷淡几乎不近人情的我待到碰了灰后热情退去,你自然便会离开,结束这段感情的意思。然而主角出乎意料的倔犟,先生既然不赶我走还如此冷淡,那么我反而一定要跟你认识,起码先谈熟了再说吧。至此我发现我和先生在交友方面的处理很像,但略有不同。相同的是我们对于交友我们是保持谨慎的,担心新友只是出于一时的兴致而起,待到热情退去自然散去,如此看来与其结束后和开始的情况是一样,不如没必要开始。再者更糟糕的若是等不到热情退去在过程就产生了不愉快,无论是原因在我在他都会产生没必要的不让人不爽的体验。什么你问为什么不可能变成好朋友?是的,为什么我不去设想这样的情况?朋友,好朋友,如今的我自认为是难以接受朋友的,更不提好朋友,这也是我认为不同于先生的地方,若是行得通,先生可以坦然地处理朋友的联系。而我始终带有不自信,时间从我身上带走了许多东西,现在的我自认是一种缺失的状态。一个缺失的人希望遇到健全者的友情,在我看来是困难的,尤其是当下的社会中,除了从小到大的相处,生命中任何时间段的缺失(不联系),都不能保证各自的时间为各自带来什么又带走了什么。在我看来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什么志同道合,没有什么共患难,没有什么共富贵。我没遇到合适的人,同时我的缺失让我难以有资格和勇气去尝试。但先生与我又是不同的,我是更倾向于恐的,而先生是认为与其结果与开始无异,那么便不要浪费二人的时间精力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和先生内心都渴望一个值得信任的朋友的。
先生有许多故事,主角十分好奇,但是先生不说主角也没办法。先生有时说的话,主角不得要领,进一步希望先生讲述一些经历来解释,先生向来保持缄默,先生对于向他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是谨慎的。根据主角的观察,先生是有事对夫人隐瞒的,但是先生隐瞒的初衷是痛苦的过去由先生一人背负就好,毋庸置疑先生是爱夫人的,但是先生对自己的惩罚使得身边爱着他的人们不由为之担心。
先生曾经在讨论到财产时,曾变得激动,这是出于曾经的先生因为财产而被背叛和伤害。先生的家庭条件是殷实的,但是在先生读大学的时候,双亲几乎同时因病离世,于是叔叔家便代为操办主持先生家的产业,先生是信任叔叔的,父母在时叔叔向来照顾他,单纯的先生也一直信任并且感谢着叔叔,即使后来叔叔搬到先生父母的故居,先生也是认为自己一人居住在这个大房子有些浪费和寂寞,叔叔一家搬来居住也没什么。一次放假回家,先生发现自己的房间被叔叔家的长子占着,叔叔教训了长子后安慰先生这是你家,你的房间怎能让人占去,以后又提出先生年龄不小了,与叔叔的女儿成家如何,先生拒绝后,叔叔家的态度也变了。我们不难知道,家中仅有向来无忧无虑的先生如何敌得过早在社会摸爬滚打的叔叔家,若没有叔叔的主意,其长子这就非得占着先生的房间?为何拒绝没有关乎爱情的联系,立马变得翻脸不认人?可伶的先生,在失去双亲以后又被信任的亲戚夺走了家产,虽说叔叔处理后分给先生的也足以先生日后的生活,但是这个被信任背叛的痛苦以及对双亲留下的交待易于他人的愧对,深深打击了年轻的先生。
主角对于先生关于恋爱观和坚持一人定期为好友扫墓的回答,都在先生的遗书中进行了解释。曾经谈到恋爱观时,先生称恋爱是罪恶,主角但是不解其意,不断追问,先生没有说太多,后来才知道罪恶是指先生曾经在与K的竞争中让自己背负了无法释怀的罪恶感,这两点都和先生小姐K有关。先生的好友K在先生眼里是除了家境外均比先生要强的人,先生在经历过亲戚的背叛后变得疑心,在与小姐一家的相处中逐渐恢复。而K是一个认定的事情就会努力去争取的人,同时K是坚持信仰的。正值K因为坚持理想而辜负了家里的愿望,在坦白后与家人闹翻了,不仅与家里断了关系,也失去了经济来源,作为朋友的先生,对于要强的朋友感到心疼,因为先生是得益于小姐家人的关怀而而走出了心牢,所以先生希望邀请K与自己合住,换个环境走出阴郁。K拒绝了,K的要强以及认为苦难对肉体的磨砺可以促进精神的精进,同时K不在意生活环境的好坏,另一边夫人也不同意不知根底的人合住。经过先生的努力,K搬了进来,先生希望小姐一家可以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K。渐渐的K有了恢复,先生为自己努力的成果感到欣喜。在之后先生发现小姐与K变得亲密,先生的疑心和嫉妒逐渐滋长,无疑相比于K,先生是优柔寡断的,一方面心中十分困扰,另一方面又难以向K询问,在心中不断纠结的时候,突然K向先生表露了自己对小姐的心意,询问先生自己如何处理,当时先生心乱如麻,无意识地用曾经K说的,“一个在精神上没有进取心的人,就是混蛋”,无疑这句话对此时的K是致命的,先生不知道这句话让要强的坚持信仰的K下定了怎样的决心。先生在这以后,心绪不宁,我们知道这两个人都是爱小姐的,令人吃惊的是,在K逐渐与小姐一家熟悉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发现先生与小姐的亲密,在先生心里有着同样的疑惑。同样不解的是,为什么在当时或者之后先生不向K诉说自己对小姐的心意?好吧,他是先生,优柔寡断的先生。同时我们也应该认为K是迟钝的。最后先生没有先去与好友坦露心迹,而是选择先去与夫人说亲,夫人对于先生自然是满意的,夫人同意了,先生松了口气之后是对自己行为的不耻,自然无论如何自己都应该向好友说明,更不提已经得到夫人的同意后,然而先生迟迟不决,直到夫人询问先生为什么没有通知好友这个消息,先生僵化了,夫人在告知K时,K以平静的惊讶应对。又一次,在先生犹豫向K说明的晚上K自杀了,留下来一封交待后事的信,信中提到了许多,提到了自杀的原因,“志薄力弱,前程无望,所以自杀”等等,唯独没有提到小姐。就这样先生永远背负着罪恶感到死去。
谈到K与先生的自杀,两者有共同之处。先说K的自杀的原因,正如K信中所写,“志薄力弱,前程无望,所以自杀”,志薄指的是对于自己追求的信仰动摇了,力弱指的是自己对待生活感到无力,因为前两项的挫败而感到希望渺茫。再联系到K曾经对先生说过“一个在精神上没有进取心的人,就是混蛋”,后来这句话也因为向先生表露对小姐的心意时应验在自己身上,最后先生一声不响地与小姐订婚,打灭了K最后的希望,最终K选择了自杀。回顾K的一系列的变化,K早就表露出精神上支撑不下去的苗头,与家里闹翻断绝来往失去经济来源,信仰动摇感受爱情,被先生一声不响地打灭爱情的火花,如同背叛,一步一步动摇着K,一方面K追求者精神的精进,一方面自己的行为走向动摇,K的自杀是无法与自己与环境的和解。
先生的自杀也是无法与自己和解。先生痛恨着曾经被亲戚背叛的行为,同时珍视自己尚且保持正直的人格,但是在爱情问题最后一声不吭的“背叛”了好友,先生将好友的死亡全全归咎到了自己身上,无法释怀,可以说K的死,先生有关系,但不全是先生的过错,只是先生不愿达成和解,选择自杀,救赎自己的灵魂。不妨假设一下,先生当时一改犹豫坦然的向好友说明情况,K会不会自杀不从得知,如果选择积极的活着的话,我认为K的精神境界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另外先生也一定会变得积极起来吧。或者假设主角提早返回东京,与先生见面,从先生口中得知事情的全貌,主角一定会劝先生与自己达成和解的吧。
其实依我看来,先生向夫人请求与小姐的婚事无可厚非,感情之事,不是因为先生因为紧张好友先说了就可以勉强的,不可否认K在表露心意后如果先生是鼓励的话,K会努力争取与小姐关系的更进一步,但是从夫人的观点来看,夫人更喜欢先生的。从上帝视角来看,先生恰恰是因为敏感而分寸大乱,加上犹豫不决坐等事情变坏。
启示¶
“曾经跪拜在那人面前的记忆,如今会使你想把脚丫子搁到他的头上去。为了将来自己不受侮辱,所以我要拒绝今天的尊敬。我愿意忍受今天的寂寞,来取代未来比今天更寂寞的自己”解读:尊敬一个人时是参杂着嫉妒的,一面上崇拜尊敬一面上又想要胜过尊敬的人,就导致想“踩在他的头上”
先生通过限制自己对别人的爱,以及限制别人对自己的爱,从而来虐待自己,以让自己受谴责的内心得到安慰
搞砸事情造成严重后果,人的本能反应一般不是自责,往往会优先去责怪他人,去责怪直接或者间接让自己进入这种局面的人和因素
不因为好奇而去探寻他人内心秘密是宝贵的品格。当我们了解到他人的内心所想以后,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发另外一些伤害性的思考和行为
当主角询问先生是否同他一样对对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时,先生是直接了当的回答没有。经历过世俗的圆滑有些人可能会说诸如也许吧可能吧没有印象的话,反观先生的反应恰恰是表现了人性纯粹的表现。虽然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直接的方式难免理解成是一盆冷水。
交友本身就是大浪淘沙,不是所遇之人都让自己失望,而是大多数人与自己并不相同。许多人注定都是要离开,经历不同路的注定离开的大多数人的意义,就是结交到寥寥无几的真朋友
我们无权去预判别人的感受,无权去帮助别人做决定,无权根据过去和当下就对未来做定论,人生的丰富多彩需要勇气与敬畏去探寻去感受去热爱
厌世者之所以厌世,是因为缺少或失去了精神寄托,这种精神寄托非他人视角下判断,而是当事人内心的视角。反之,精神寄托日渐强大,且地位日趋重要,厌世者还是会走向积极
经验论:年轻时很容易把别人尤其是信任的人的意见和建议当做事实和真理,很容易在自己的实践中把这些别人的经验结论当做原则和标准。(就经验论,引出偏见论)偏见论:一个人基于自己的经历对于人性所得出的见解,无论这个见解是什么,本质上讲都是偏见,换言之,在有关人性方面,他人的经验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偏见,另一个人基本都无法参考和受用
标签分类论:以偏概全,从道德制高点发起报复,其实大多人面对被被伤害时的本能反应,所以这种反应下得到的结论是不可取的
想的太多太细,顾及的太多,什么都想兼顾,容易自我深陷,不如难得糊涂
K的在听到小姐定亲的消息后,脑海是不来不及,也无暇思考是先生在背引导,萦绕在脑海中唯有对于自己存在的多余感,对K来说先生是在自己患难时始终帮助自己的光,小姐是在自己情绪低迷时温暖自己的光,当意识到两个美好的事物将要合而为一时,反观自己精神残破,寄人篱下,无依无靠,此时的光是耀眼的,多余多余,此刻,K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无力
多余感,可以用孤独代替。先生和小姐未来要一起幸福的生活,惨淡的K自然是孤独无力的。志薄力弱,一直麻烦他人,苟活于世,看到前程无望,是最后的死因。先生有些幸福的家庭,却一生守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而自我孤立对外封闭,这样的先生也是孤独的,画地为牢不外如是
参考资料: